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正>《周易》离卦的意思主要为附丽和光明,而且从卦形上看,离卦是对称的结构。离卦的内涵与这种形式特征和中国美学相关,有着丰富的美学意蕴。从附丽的角度看,离卦蕴含着柔顺、合宜的美学观念;从光明的角度看,离卦蕴含着人格美的思想;从卦形的角度看,离卦蕴含着并俪的思想。一、《离》卦释义离()为《周易》八卦之一。八卦是"圣人"观物取象而作,"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即会通宇宙神妙变化的性质,比拟万物的情态。因此"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2],"乾"、  相似文献   
62.
《四川心理科学》2014,(23):41-41
四方沃野.川原平旷;德泽西蜀,阳升东方;三生万物.中和谐畅:兴创杏坛.旺气久长。承巴蜀地脉之精华。秉川西秀之灵光;枕东山而人文,驭绵河以舒啸天下。融二重五十载企业文化精髓以发展,拥城无数辈现代文明成果而茁壮。二重落成.三中立焉。发于上世纪之中叶,草创于二重厂之肇始。前贤志士。宵衣食,辟基建校,励精图治。良师垂范.马帐授徒.净化玄黄.春风化雨.嘉木竞芳;青青子。程门立雪。展翼苍。高考登科,几度宫折桂,城无与伦比;学科竞赛,多次魁星执柄。巴蜀我与争锋。实至省级高中之示范。名归巴蜀状元之摇篮。  相似文献   
63.
说“勤”     
张峰 《思维与智慧》2014,(11):17-17
勤即尽力多做,勤即不懈努力。在世界范围里,勤都是一种受肯定的品质。中国人历来勤劳,历来赞美勤奋。“人为万物灵,全靠双手勤”,正因为勤劳,人最终成了万物中的灵长。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历来把勤快和发家致富、富贵及幸福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64.
郭店楚简佚籍《太一生水》篇记载了一个以前从未见过的以"太一"为终极存在和起点的宇宙生成论,在这个生成论中,"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本文拟通过对《太一生水》中的"水"在万物生成中的重要作用的探讨,还原隐含于其中并被其所吸取的更为古老的"水生论",并通过同《管子.水地》篇的水生论的对比研究,探讨《太一生水》的成文年代并揭示其在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65.
儒学生死观从宋到明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其中王阳明的生死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分别讨论了宋代和明代理学生死观的特点:宋代理学家的生死论述可被概括为"重生轻死"和"随气聚散"两种类型,明早期陈白沙"以自然为本"的生死观接近于道家,而王阳明的生死观则以"良知"为宗,在龙场悟道的真实体验中建立了以心性超越为基础的儒家生死观,改变了过去罕言生死的传统。文章接着重点分析了王阳明生死观的独特性,指出其与宋儒、陈白沙以及传统"三不朽"观念的差别,这种基于道德又超越道德、融通佛道又归本于儒的新型态生死观,对于宋明理学生死观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6.
明代心学思想家王龙溪,具有超凡的生死智慧。他的生死观可以用"一生死,通昼夜"来形容,既使人懂得肉体生命"生死如昼夜,人所不免"的道理,又让人明白良知本体无生无灭的奥妙。在此基础上,人们对于自己的生命走向,有"任生死"和"超生死"两种境界可以修证,王龙溪本人以后者为理想目标。他不仅向世人指出了达到这一境界的心性修养方法,而且以"虚静光明,超然而逝"的临终表现,证明了自己的生死智慧是一种实践性真知。王龙溪的生死智慧使人们看清了生命的来龙去脉,消除了对于死亡的困惑和恐惧,同时又能把握自我生命的走向,具有透彻而深邃的终极关怀意义。  相似文献   
67.
“法天而行”:董仲舒天论新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儒领袖董仲舒的天论不是源自孔子原生儒家 ,而是来源于墨家思想。天是一把“双刃剑” ,既对君王地位的巩固有利 ,又对君王权力存在着强有力的制约。如何实现对君王权力的有效制约 ,这是董仲舒天论的终极目的。董子天论的文化史意义主要表现于 :(1 )将仁义忠孝等伦理观念纳入天人系统中 ;(2 )自董子以后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 ,成为一不可移易的深层文化心理 ;(3)董子天论丰富了儒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精神 ;(4)董子天论使大一统观念真正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68.
陆王心学之所以自宋明理学中产生,有着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性。但就思想根源上看,程颢的“识仁”思想,直开心学一派源流。他从天人一体的人生境界及心理合一的道德修养工夫上体认“理”,开辟了理学中心性合一的本体论和直觉体认方法论的先河。它依据孔子之“仁”,上承先秦《易传》的“生生之化”,及《中庸》的性理合一思想,吸收了张载《西铭》万物一体的伦理本体意境,与“大心”说为学方法的直觉倾向,将理学之“理”看作人性与物性、知觉与性理贯通的伦理本体,并由本体而推及方法,论述了伦理本体与实践道德的统一关系。而这正是陆王心学所始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9.
刘宗周将《大学》八目之一的"诚意"中的"意"解释为一种深微的道德意向,即心的道德主宰,而不是已发的善恶意念。以此为基础,他对阳明的"四句教"进行了系统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新"四句教"。通过对阳明四句教的批评,刘宗周一方面对阳明四句教潜在的矛盾及可能的流弊进行了揭示,另一方面通过对《大学》前四目的重新解释,将知纳入到意中,力图以此解决阳明后学知而不行、知行分离的流弊。  相似文献   
70.
"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在阳明心学框架内,将其"良知"仅仅理解为知善知恶或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会使行为者的道德行为缺少合理动因。而以一种整体性的解读方式,将王阳明的"良知"理解为一个包含道德主体、道德规范和道德能力三个层面含义在内的整体观念,将使得"良知"观念能够为行为者的为善去恶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